註冊時間: 2009年 1月 14日, 06:05 文章: 1422
|
愛 要讓人感動【文/吳清山局長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】 資料來源:台北市教育週報第375期 「我這麼關心和愛孩子,孩子一點也不領情,真是有挫折感。」經常會聽到家長這一段話。 「我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們未來會更好,都是出自我一片愛心,孩子們還嫌我太嚴苛,也嫌我太囉唆,簡直讓我太傷心了!」這些話常常出自一些老師言談之間。 「爸媽不斷逼我要讀書,老師也天天要我們考試,還說為我們好,誰曉得?」國中生抱怨。 「老師常說愛我們,可是要求實在太多了,樣樣比賽都要得第一,比賽成績不好,還很大聲責備,同學們很緊張。」國小生心裡的確不太舒服。 父母愛孩子,屬天經地義之事;老師愛學生,也是理所當然之事。然而孩子或學生卻無法感受到父母或老師的愛,值得父母和老師深思箇中原因。 天天供給孩子金錢無缺,是一種愛嗎?不斷要求孩子要有好成績,是一種愛嗎?不分孩子們資質差異,都要達到同樣標準,是一種愛嗎?孩子們在緊張生活中學習,樣樣追求完美,是一種愛嗎?答案應該是否定的,愛不是追求完美,愛不是一定要有好成就,愛不是以大人標準來要求孩子。 愛是尊重個別差異,愛是真誠關懷,愛是了解孩子感受,愛是要有同理心,愛是不計回報,愛是讓人感動。愛是社會生生不息的動力,不管是父母或老師之愛,要讓孩子能夠感受到,也要感動孩子的心,這種愛才有意義、價值和邁向永恆。 讓我們慢慢欣賞這則網路流傳小故事: 有個小男孩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,因為患脊髓灰質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。在一個平常的春天,小男孩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些樹苗,他想把它們栽在房子前,他叫他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。父親對孩子們說,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,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。 小男孩也想得到父親的禮物。但看到兄弟姐妹那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,不知怎麼地,萌生出一種陰冷的想法: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樹早日死去。因此澆過一兩次水後,再也沒去理它。幾天後,小男孩再去看他種的那棵樹時,驚奇地發現它不僅沒有枯萎,而且還長出了幾片新葉子,與兄弟姐妹們所種的樹相比,顯得更嫩綠,更有生氣。父親兌現了他的諾言,為小男孩買了一件他最喜愛的禮物,並對他說 : 從他栽的樹來看,他長大後一定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植物學家。
從那以後,小男孩慢慢地變得樂觀向上起來。一天晚上,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著,看著窗外那明亮皎潔的月光,忽然想起生物老師曾說過的話『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長。』何不去看看自己種的那棵小樹?他輕手輕腳來到院子裡時,卻看見父親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種的那棵樹下潑灑著什麼。頓時,一切他都明白了,原來父親一直在偷偷地為自己栽種的那棵小樹施肥!他返回房間,任憑淚水肆意地奔流。幾十年過去了,那瘸腿的小男孩盡管沒有成為一個植物學家,但他卻成為了美國總統,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 ‧羅斯福。 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,您覺得呢?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