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冊時間: 2009年 1月 14日, 06:05 文章: 1422
|
教育人的心能、位能、動能【文/黃嘉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副教授】 資料來源:臺北市教育e週報第502期 在一次訪談教育部陳益興次長中,提問臺灣標準本位的師資培育政策下,究竟教師的圖像為何之問題,陳次長的答案是「教育人的心能、位能、動能」。
教育人的心能、位能、動能,在個人的理解下,與美國全國專業標準局以「教師應該知道以及可以做什麼」為教師圖像以引領標準本位政策的落實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一位教師對於教育應有自身的理念,且身為教師的職位,教師必須知道如何教學、如何改變學生、如何影響學生、如何自我精進,而且在理念的引導之下,教師以各種可能的策略或方式,讓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實於實踐中,這是身為一位教師應該具有的心能、位能與動能。
在特定的機會下我走訪遍及北部縣市的中小學,瞭解學校生活的運作以及教師的教學。在走訪學校的過程中,我不僅看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趨勢,也看到電子教科書對教師教學的影響,當然也看到教師仍舊使用自身的教學經歷,以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。資訊與電子教科書確實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便利性與多元性,但是在觀課的案例中,教師除了以電子教科書的方便來進行教學與提問外,教師還能做什麼?有些教師不乏使用自身的學習單搭配電子教科書的教學,也額外自身找尋相關的文本與影片,或讓學生實際動手取代看電子教科書所提供的實驗,或利用電子教科書的便利節省更多時間來教導弱勢學習學生等等。
整體而言,這些選擇性搭配電子教科書使用的教師,正以實際行動落實自己的教學理念。個人相當感佩這群能夠有自己教育理念,在職位的教學上,能夠落實轉化課程與教學的教師們。然而,這一群能具有心動、位動、能動的教師們,在我走訪的學校中實非多數。教師的教育理念、教學態度、精進心態的改變是相當緩慢或甚至不變。當時代不斷進步,社會不斷變遷,教育政策也不斷改革中,仍期勉教師都能是心動、位動、能動的教育人,教育下一代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