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新文章 回覆主題  [ 1 篇文章 ] 

討論區首頁 : 閱讀專區 : 文章分享

發表人 內容
 文章主題 : PISA啟示錄 走錯方向的語文教育
文章發表於 : 2011年 4月 25日, 09:47 
離線
系統管理員

註冊時間: 2009年 1月 14日, 06:05
文章: 1422
PISA啟示錄 走錯方向的語文教育

作者:賓靜蓀  出處:親子天下19期

資料來源: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wg-numberan ... &next=1283

PISA國際閱讀評比報告出爐,台灣在兩岸三地,成績墊底。為什麼台灣孩子能閱讀一般性的文章,簡單的問題釐清,卻普遍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?怎樣的改變,可以搶回台灣少年的語文能力?
二○一○年十二月上旬,影響全球教育方向的PISA(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)閱讀評比報告預計出爐。台灣的能力排名,確定在兩岸三地國際教育評比、使用華語參加測驗的三個國家與地區中墊底。十五歲台灣少年的閱讀素養,遠不及第一次參加的上海,以及近幾年來語文教育改革成功、多次在國際閱讀素養評比中勝出的香港。
翻開PISA的測驗試題,任何一位關心教育的讀者,都可以立刻辨識出國際評比閱讀素養,與台灣國中生閱讀與語文教育的目標有極大落差。
PISA是OECD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,目的在評估十五歲青少年的閱讀、數學和科學素養。從西元二○○○年起,參與PISA的國家從四十個,增加到去年的六十八個,涵蓋了八七%的世界重要經濟體,共有超過一百萬名學生接受評量。這項國際測驗已成為世界各國制訂、調整教育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。台灣於二○○六年第一次參加,從此再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教育潮流和國際評比。



PART1 國際的趨勢:讓語文能力與生活應用結合
PISA衡量閱讀能力的關鍵在思考與自學能力,包含三個層次:
擷取資訊的能力─能從閱讀的文本中,找到所需的資訊。
解讀資訊的能力─閱讀後,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。
思考和判斷的能力─將所讀的內容,與自己原有的知識、想法和經驗相連結,綜合判斷後,提出自己的觀點。
PISA認為閱讀能力愈強的人,愈有能力蒐集、理解、判斷資訊,並運用資訊,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。評估將能力分為五個層級,其中第四、第五層級攸關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。因為它能鑑別學生能否在冗長、困難的資訊中,正確的統整、詮釋,並且加以反思批判。
因此,PISA揭櫫的新方向有三:
1.閱讀是在生活裡應用的能力
PISA關心學生如何應用學校所學,而非確認學生是否精熟某項課程內容。它強調「功能性閱讀」,將數學、文字語言、電腦當成工具,去工作或進行進階學習。台灣PISA計畫主持人、台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洪碧霞分析,PISA很重視企業界的看法,邀請業界共同建構未來公民的基本關鍵能力,所以強調應用工具、和想法異質的人合作,以及使用網際網路的素養。因為強調應用,所以題目場域很新鮮,涵蓋個人、休閒生活、未來工作和公共議題等,都要透過閱讀理解、清楚說明自己的立場和看法,或者言之有據。
2.強調閱讀素材的多元性
因為生活中得面對不同的閱讀素材,所以PISA閱讀測驗題目類型很多元,包括小說、個人信件、教育相關的說明文、公眾議題的官方文獻等以文字為主的「連續性文本」。這類文本通常比較長,內容具有通識性和全面性,從科普、史地、法律到文學、戲劇等。另外,還有表格、圖解、曲線圖、地圖、公告、廣告等「非連續性文本」,藉此引導學生回答類似新聞寫作的「何人?何時?何事?為何?如何?」等問題。
3.閱讀的基本核心能力是思考和判斷能力
PISA將十五歲青少年視為「準大人」,應該做好現代公民的閱讀準備。PISA試題有大量開放性的問答,沒有絕對的對錯,學生要自行根據文本,找到理由。台灣PISA計畫的共同主持人、成大中文系教授陳昌明表示,未來PISA試題重點會讓學生去解決一個未曾碰過的問題,「用既有的知識、經驗和技巧,去面對一個新的問題,所以找證據和推估的能力很重要。」
根據前花蓮教育大學校長林煥祥的研究,二○○六年台灣少年達到第四、第五級閱讀能力的人數,佔全體比例為二成六,不到韓國的一半。顯示台灣孩子可以進行一般性的文章閱讀,簡單的問題釐清,但普遍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。
PISA的背後,重要的不是「排名競賽」的結果,而是揭示了一個全世界教育的走向。它給台灣的啟示是:
●追求標準答案,強調精熟與反覆練習的教育模式,已經不能因應未來的挑戰。
●在一個google可以搜尋到所有「標準答案」的年代,教育該培養的是下一代搜尋、綜整資訊;正確解讀、判斷資訊、思考、表述觀點和意見的能力。
●重新思考「語文教育」的目標與重點,讓語文能力與生活應用結合,將會是台灣面臨的下一波關鍵挑戰。


PART2 台灣的矛盾:用錯力氣的語文課
《親子天下》問卷調查國中國文老師的教學現況與困難,希望與PISA的啟示對照,替台灣的語文教育找出盲點。調查結果發現,台灣的語文教育,從方法到目標,都和國際趨勢背道而馳。
調查顯示,儘管近八成的老師同意,國文科的基測考試所測的是學生的「整體語文能力」,「不會」出現教科書版本裡的課文和試題,但仍有高達七成五的老師認為,學生花時間好好背誦課本及補充教材,反覆練習測驗卷,就比較容易在基測得高分。
儘管國文老師們都同意,國中語文課最重要的目標依序為:培養學生思考判斷與解讀資訊的能力;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;培養學生理解、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。但在課堂上,將近一半的老師花最多時間完成的目標,卻依舊是幫助學生通過基測考試!


想要的,做不到
根據《親子天下》的調查,國文課的設計中,絕大部分仍是文意理解、詞語解釋、分辨形音義、修辭教學,其次是小考和背誦。最能夠訓練學生思考、判斷、表述能力的討論、分享、活動,在課堂中所佔比例卻偏低。大部分國三孩子都不喜歡「光聽老師講」,因為「老師不讓講話很無聊、想睡覺」、「不想整天一直待在死氣沉沉的教室裡」。
半數以上老師覺得國語文教學最大的挑戰是「學生語文能力低落」,所以老師們準備更多教材、用更多的考試來「提升」學生的能力。至少「全部背下來還可以拿到基本分」,是學生、老師和家長都相信的原則。但結果是老師賣力教學,卻因不見成果而更感挫折、無力。
「選擇題」式的標準答案教學主導了國文課,甚至是所有科目教學的內涵;國中教師普遍透過「考試」來「教學」。一位另類學校的創辦人曾經誇張的比喻:現在的中學,像是「有操場的補習班」;而補習班,反而比較像是「沒有操場的學校」。因為學校花許多時間用考試「驗收成果」,把學習不良的問題,交給了補習班處理。
師大國文系教授鄭圓鈴將考試比喻為健檢。去醫院做健檢,目的是了解身體狀況,應該針對不好的地方對症下藥,在飲食、作息上做改善。「老師每天考,好像每天都在健檢,但沒有時間去診斷、治療。一天到晚、每科都在健檢,考了半天也沒去解救,還以為健檢做愈多,身體就愈健康,」她分析得令人心痛。
當台灣的語文教育,或說是總體教育現場,都還在追尋「標準答案」,用反覆練習與背誦完成升學使命的同時,PISA國際教育評比的結果,無疑是給愛考試的台灣當頭棒喝。

國文教學不等於語文教學
所有對PISA有涉獵的老師、教授們都對台灣的教育憂心忡忡。
「台灣的教育不但和國際趨勢背道而馳,語文教育也和語言學習的理論背道而馳,」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沉重的表示。她因做國中小補救教學,對閱讀著力甚深。「語文是一項工具,會形塑你的思考,語彙愈複雜,概念就會愈豐富,」她說。「但語文的基本能力,不能和文學的基本素養綁在一起,」她強調,語文課程的目標,應該是培養每一位公民「聽說讀寫」的能力。
洪儷瑜分析,兩岸四地的語文教育,台灣最有包袱,深怕我們的文化不見了。所以國中的語文課程花很多時間背誦文言文的修辭語意和解釋,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都消磨殆盡。「不能為了保留文化,把全體的語文能力都降低了,」洪儷瑜建議,或許可參考西方的課程,將「閱讀與寫作」和「文學課」分立,各自有不同目標,培養「平民的語文能力」。
成大中文系教授陳昌明也提醒,欣賞文章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培養透過語言去生活的能力。「我們不重視問問題,閱讀時要求學生寫文章大意和摘要,學生就照抄,沒有消化,不會用自己的言語來表達,」他說。陳昌明和許多大學教授一樣,都必須「接收」一批批被動學習、只追求標準答案的大學生。請老師提供參考書、蒐集資料、講話無厘頭、斷章取義、申論題只回答一句話,以為這樣就給了標準答案。「可是他沒有想法、沒有意見、沒有感受,沒有從這個科目學到東西,」陳昌明觀察。
標準答案的制式教學也綁住老師的思考。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曾在專欄提到,一位老師把課文「星期天,爸爸帶我們去外婆家」,變成「哪一天,爸爸帶我們去外婆家?」以為改成問句就是啟發式,而不是問為什麼,讓孩子去想理由。
鄰近的香港,在二○○○年語文課程大改革後,大幅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,在每一次的國際評比上都有顯著的進步;第一次參加PISA的上海,也早就進行課程課綱改革。打開他們國中小語文課本,已經鮮少在強調形音義和修辭等記憶性資訊,而是直接提供各種開放性的提問,試圖挪移教師教學重點。
往回看台灣,該怎樣將走錯了方向的語文教育,拉回與世界同步?


part3 未來的改變:給孩子問「為什麼」的機會
當台灣的語文課陷入文言文比例、課堂時數多少、修辭該不該教、該稱為國語或華語的爭論時,亞洲幾個鄰國如香港、新加坡、大陸和韓國,已經接受了語文習得的過程,大幅改變語文課的教材和教法,他們的孩子也在各類國際測試評量中,嶄露頭角。
尤其,中國大陸近年來注重引導思考的靈活教學,讓許多參觀過的學校老師印象深刻。「我們不能置身事外,因為關係太密切。我們學生的素質不是不好,是教學出了問題,尤以國中最嚴重。我們要有改變的決心,否則未來十年會看到苦果,因為一年比一年清楚,」台灣PISA協同主持人陳昌明很焦急的提醒。
台南市自行設計簡易版的PISA Like,從全市二十所國中各抽一個國三班,讓學生在電腦教室做線上練習,並且請台南大學分析結果,做為教學改進的參考。
一位參加過測驗的國三女生說出很多孩子的心聲:「看到那樣長篇的文章很害怕,真不知道從哪裡去找答案。」
台南市國文輔導團的老師王秀梗觀察,學生轉換圖表訊息的能力較弱,也不會對問題做重點性回答,「因為在課堂上,他們沒有機會問為什麼。」過去閱讀課有問答的設計,現在因為考試不考,「老師們就自動投降,」王秀梗說。她肯定PISA的刺激,但也點出現場老師的困惑:不知道如何提問。
語文教育無法速成。儘管教育的大環境、結構無法立即改變,但在現實和理想中拔河的老師,可以在現場就改變單向講授的教學法。
提問式教學,進行高階層評論
提問式教學是眾望所歸的靈藥。這種提問不要求標準答案,也不要求找表面資訊,而是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分析文本。推動提問教學不遺餘力的師大國文系教授鄭圓鈴表示,「大家還停留在給知識的階段,沒有人想到教能力。」老師很認真,會進入理解或發展解釋的階段,但常是老師一個人在說。「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形成自己的論點,」鄭圓鈴建議,小學就可以進行高階層評論,例如,問孩子贊不贊成?為什麼?當我表達意見時,我採取哪種方式?有無效果?恰不恰當?有其他想法嗎?
「但我們的檢核方式,還是讀書心得。順著作者的觀點,是一種依賴性的思考,」鄭圓鈴很無奈。而且學生會揣測老師心中的標準答案,會問:「我這樣說對不對?」他不敢質疑、批判,台灣學生都是乖乖牌,說不出為什麼反對或贊成。
鄭圓鈴開辦的「提問式教學工作坊」,培養出一批種子老師,開始以學生為主的各種教學可能。
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問
台北縣福和國中老師林雯淑的國文課,就充滿師生互動的火花。例如教孟子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〉一文,她讓學生先瀏覽課文,再用自己的話說出大意。然後抓出文本架構,請學生分六人一組,找出孟子用以證明其立論的三個例子,並且做出表格,分析他們成功原因、憂患的環境等,然後再分別報告。最後還要學生去找現代版生於憂患的例子。
教學八年的林雯淑表示,提問最重要的是確認這堂課要教給學生什麼?然後再想用何種方式讓學生駕馭文本,提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,而且分組討論特別重要。
她很少逐字講解,但改變教法五年下來,她發現學生比較有整體概念,想法比較多元。連最怕文言文的學生也反應,經過這樣的討論整理,較容易了解課文,尤其「對同學說的話比老師的還印象深刻」。她的部落格「國文好好玩」,也放滿她設計、孩子手腦並用、靈活有趣的作業和活動內容。每個週末,她還把八成為開放性問題的大陸中考(相當於基測)試題,選擇性讓學生帶回家當功課練習。
鼓勵閱讀動機
另外,持續鼓勵多元、通識性的閱讀習慣和興趣,也是一個可以很快執行的方案。今年的PISA特別強調閱讀動機,因為PISA的報告分析和各種研究都顯示,閱讀動機是最能影響孩子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,重要性甚至超越家庭的社經狀況。「這是學校老師唯一能夠發揮影響力的地方。如果老師鼓勵學生閱讀,讓他們養成閱讀習慣,孩子會有更高的成就,」荷蘭籍的PISA 閱讀專家約翰‧德容博士(John DeJong)在接受《親子天下》專訪時強調。
全世界都在搶救少年的語文能力,因為這是國力發展的未來式,也應當是國家大事。台灣的國中生對知識能侃侃而談,卻缺乏歸納推論、詮釋整合、評估批判的能力。更可悲的是,他們被沒有意義的考試和過時的學習方法,剝奪了珍貴的生活經驗。
PISA的排名,應該要帶給台灣教育更多啟示與意義。



上海小學語文教育觀察記
台北縣福和國中老師廖惠貞,四年前曾隨北縣國中國文科輔導團參觀上海中小學語文教學,以下是她的觀察。
上海小學教閱讀,都讓學生自己看、自己發表,然後老師引導、統整。老師會將孩子口頭報告裡的「亮點」提出來加以稱讚,例如,這點很好,這個想法不錯等,但不會強加太多自己的意見。學生報告時,老師也會將特殊句寫在黑板上,再加以強調、解釋。老師耐心的等同學回答,不像我們有進度壓力,老師等不及就替學生回答。而且他們強調,教閱讀不見得寫學習單,否則很容易壞了學生閱讀的興趣,這點我非常認同。
閱讀課上有小組共讀,各組共讀不同的書籍,再分別報告,或者老師按照主題,全班共讀同一本書。他們很強調自學、分工和團隊合作,每個人輪流代表小組報告,發言不會集中在少數幾個孩子身上。老師會給各組討論的重點,例如,我最喜歡的句子、感想、會學習書中主角的哪些做法等。他們也把朗讀這塊加進來,不會死板的、平平的照唸課文,而是很有情感的朗讀,表示也了解了。
這所學校每天有三讀:課前讀、午休讀、睡前讀。課前讀就是上課前的預備讀,由早讀課值日班長每天早上到校,帶讀昨天教過的課文五到十分鐘,每個閱讀都有專題,例如,讀古書、名句。午休讀,午休時間不一定要強迫睡覺,只要不出聲,可以看書。有時以班為單位,老師指導如何寫讀書心得,或讀經典,靜下心來。睡前讀則希望親子共讀,建立親子關係,培養學生靜心,去除浮躁。看他們這樣閱讀,我心裡好緊張。
上海也進行教改,語文教材愈改愈厚。我們的七年級一學期才十二課,他們有四十二課,從散文到文言文、新詩、小說、科普、報導、翻譯文學都收錄。但老師只講解精讀部分,很多白話文都略讀,他們的進度已經超前台灣,我們的國中讀本,他們小學就已經讀過了。
有一個學生國二時轉去上海,但跟不上,國三下又回來了,還問我來不來得及準備基測。
他們的考試也和我們不一樣,有默寫,但只有精讀文章、古文、古詩才要背,而且就默寫幾句。他們的考題很多元,也有開放性問題,例如,要學生描述下雨天在雨中行走的感覺,或者要學生用譬喻法形容聲音。我們的考試讓孩子只是了解者,而非參與者、創作者。他們也背誦但不是全部。這樣的閱讀教育已經看到成果了。(採訪整理/賓靜蓀)


PISA小常識PISA評量內容涵蓋閱讀、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,每三年一次、輪流針對一個主要學科領域做詳細測試。例如,2000年以閱讀為主科,2009年又回到閱讀主科。每次評量都有13種題本(每13個孩子就拿到一份不同的題本),約48~56頁,主科題目佔大部分。一般而言,測試時間約兩個小時。另外,學生還需花30分鐘完成一份約20多頁的問卷,回答有關個人閱讀習慣、環境、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。

詳細資料可參考:
台灣PISA 國家研究中心網站 http://pisa.nutn.edu.tw/qa_tw.htm
PISA 官網 http://www.pisa.oecd.org/

2006年PISA樣本試題R040:乍得湖
圖一顯示位於北非撒哈拉乍得湖的水深改變狀況。約在公元前20,000年,最後一次冰河時期,乍得湖完全消失了。直至公元前11,000年,它又再次出現。今天湖水的深度仍然跟公元1,000年大致相同。

圖二顯示撒哈拉岩石藝術圖(在山洞石壁上發現的古代圖案或圖畫)和野生動物的變化樣式。

1. 乍得湖目前的湖水深度是多少?
A 約2米
B 約15米
C 約50米
D 它完全消失不見了
E 並沒有提供資料

2. 圖一所描繪的圖表大約起自何年?

3. 為什麼作者選擇這一年做為開始?

4. 圖二是根據以下哪一項假設來製作的?
A 岩石藝術圖上的動物在繪製的時候就已經存在。
B 繪製動物的藝術家技巧十分高超。
C 繪製動物的藝術家曾到很多地方旅行。
D 沒有人想要飼養在岩石藝術圖上所描繪的動物。

5. 你要搜集圖一和圖二的訊息來回答這個問題。
犀牛、河馬和野牛從撒哈拉岩石藝術圖中消失是起於
A 最近一次冰河時期開始時。
B 乍得湖湖水最深的中段時期。
C 乍得湖湖水深度持續下降已一千多年後。
D 不間斷乾旱時期開始時。


R081:塗鴉
為了去掉牆上的塗鴉,這次已經是第四次清洗學校牆壁,這真的使我氣極了。創作本來是值得欣賞的,但創作的方式不應該為社會帶來額外的開支。
為什麼要在禁止塗鴉的地方亂畫東西,損壞年輕人的聲譽?專業的藝術家不會把自己的作品掛在大街上,對嗎?相反的,他們會透過合法的展覽來賺取收入和名聲。
我認為樓房、籬笆和公園的長椅本身就是藝術品了,在它們上面塗鴉只會破壞其風格,而且,這樣做更會破壞臭氧層。我真不明白這些可恥的的藝術家為什麼在其「藝術品」被一次又一次的清理後,還要不斷地亂塗亂畫。---嘉嘉

品味是無法言喻的。社會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溝通方式和廣告宣傳,如公司的標誌、店名,還有矗立在大街兩旁各種擾人的大型廣告牌。它們是否獲得大眾接受?沒錯,大多數是。而塗鴉是否獲得大眾接受?有些人會接受,但有些人則不接受。
誰負責塗鴉所引起的費用?誰最後負擔廣告的費用?對,就是消費者。
那些樹立起廣告牌的人有沒有事先向你請示?當然沒有。那麼,塗鴉者應該要事先請示嗎?你的名字、組織的名字,和街上的大型藝術品,這些不都只是溝通的方式嗎?
試想想數年前在商店裡出現的條紋和格子花服裝,還有滑雪服飾。這些服飾的圖案和顏色就是直接從多姿多采的牆上偷來的。可笑的是,這些圖案和顏色竟然被欣然接受,但是那些有同樣特色的塗鴉卻被認為是討人厭的。
現在要做藝術真的不容易。---小雅

上文是發表在網路上有關塗鴉的兩封信。塗鴉是指在牆上或其他地方不合法的畫畫或寫字。請參考信件回答下列問題。

1. 這兩封信的寫作目的都在:
A 解釋什麼是塗鴉。
B 發表對塗鴉的意見。
C 證實塗鴉的流行程度。
D 告訴讀者清除塗鴉的成本。

2. 為什麼小雅會提到廣告宣傳?

3. 你同意哪一封信的論點?請參照兩封信件內容,並用自己的文字解釋答案。?

4. 我們可以討論一封信件敘述的事情(它的內容)。
我們可以討論一封信件撰寫的方式(它的風格)。
不論你同意哪個作者的論點,你認為哪一封信寫得比較好?請根據其中一封信或者兩封信的寫作方式來解釋作答。



R118:霸凌
霸凌

家長缺乏對霸凌的認識
依據星期三公佈的調查結果,顯示僅三分之一抽樣到的家長有察覺到其子女的霸凌問題。
這份調查於1994年12月至1995年1月間進行,共有19,000名受訪者,包括家長、教師、和在出現霸凌行為之小學、國中、高中就讀的孩童。
本調查,係教育部進行的首次此類調查,涵蓋四年級以上的學生。根據本調查,抽樣到的小學生中有22%表示曾面臨霸凌,對照於國中生的13%和高中生的4%。
另一方面,有26%的小學生表示他們一直有霸凌行為,而國中生降低至20%,和高中生降至6%。
那些回答他們一直有霸凌行為者,有39%至65%表示他們也曾被霸凌過。
本調查顯示被霸凌小學生的家長,有37%知道他們孩子是霸凌的目標。同樣情況,國中生和高中生的家長這個數據分為34%和18%。
知曉霸凌的家長中,有14%至18%表示曾由老師告知霸凌之事,根據調查,僅3%至4%家長是由其子女得知霸凌。
調查也發現有40%的國小老師不知道霸凌對象是他們的學生,同樣的教師在國中和高中的比例為29%和69%。
問及霸凌背後的理由時,約85%的教師認為缺乏家庭教育。許多家長指出孩子間缺乏正義感和同情心是主要原因。
一位教育部官員表示,調查結果建議家長和老師們應與孩子有更密切的聯繫以預防霸凌。
在13歲的歐古奇於1994年秋季在愛知縣的西尾上吊自殺,並留下一封遺書表示同班同學不斷地將他浸泡在附近的河裡,還向他勒索金錢的事件後,學校霸凌已成為日本的主要議題。
此霸凌—自殺事件促使教育部於1995年3月發佈一份有關霸凌的報告,強烈要求老師們命令霸凌者不得進入校園。
-----

上文報導刊登在1996 年的日本報紙。請參考這篇文章回答下列問題。
1. 為什麼這篇報導提到歐古奇的死亡?
2. 每種類型學校有多少百分比的教師不知道他們學生正被霸凌?請勾選出最符合此題的選項(A,B,C 或 D)。


Back to top
 個人資料  
 
顯示文章 :  排序  
發表新文章 回覆主題  [ 1 篇文章 ] 

討論區首頁 : 閱讀專區 : 文章分享


誰在線上

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: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


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
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
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
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
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

搜尋:
前往 :  
cron
Style by Midnight Phoenix & N.Design Studio
Powered by phpBB © 2000, 2002, 2005, 2007 phpBB Group.
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